本月初,“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京主办,国产高科技厂商的众多科技创新成果齐齐登场亮相,其中不少都是“核高基”(核心电子器材、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级别的重大成果。在通信领域相关的众多成果中,中兴通讯的表现颇为抢眼,该公司针对“三网融合”领域研制的10G PON成套核心芯片、针对数字集群系统研发的LTE终端基带芯片、全球首个基于5G标签技术的Pre5G Massive MIMO基站等都获得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其在核心芯片领域的多点突破更是得到了业内专家的广泛好评。为什么中兴通讯能够实现这些关键性突破,未来又将如何保持创新能力的持续领先呢?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兴通讯战略规划部副部长、产学研办公室主任黄新明。
领跑5G 创新和管理缺一不可
在本次科技创新成就展上,中兴通讯首次通过基于5G标签技术的Pre5G Massive MIMO基站,使用AXON天机7智能手机,进行了无线VR虚拟现实业务演示。对此,业界颇为兴奋,原因很简单,因为对于目前方心未艾的VR产业来说,“有线”是一个重大困扰。但通过中兴的解决方案,VR终于有机会甩掉数据线这个“尾巴”,获得更加自由的用户体验,这无疑意味着VR将会更加方便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之所以能够在无线VR上率先实现突破,首先依靠的当然是中兴通讯多年来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积累。据黄新明介绍,中兴通讯从1995年年销售不到3亿,发展到2015年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创新始终都是最重要的驱动力。尤其是自主创新方面,在过去20多年间,中兴通讯不仅在传统的电信领域实现了步步为营、逐渐领先,同时更紧随时代步伐,在大数据、智慧城市、新能源和云计算等方面提前布局,成功抢占了战略高地。以5G方面为例,早在2009年,中兴通讯就已经展开研究,2014年发布了5G白皮书,并在同年5月发布了Massive MIMO的全新5G架构。此次在成就展上首次亮相的无线VR实时演示,正是中兴通讯在5G技术实力上的一次厚积薄发的典型案例。据黄新明介绍,VR业务对带宽和时延要求苛刻,要实现完美的虚拟现实体验,需要至少60Mbps的终端速率,时延要低于20毫秒——这对于无线网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中兴通讯独创的Pre5G Massive MIMO解决方案,将部分5G关键技术提前应用于4G商用网络,将20M带宽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在商用网络中峰值速率达400Mbps以上,提升现有4G网络频谱效率4-6倍,同时兼容现有终端,最终才达到了让4G用户无需更换终端即可享受接近5G的接入体验,成为高清视频和移动VR的最佳承载。
对于中兴通讯在5G技术方面的创新领跑,黄新明表示除了技术研发上的不吝投入之外,管理机制的创新也是一个关键性因素。他直言:“讲创新的话,首先就要有管理,没有好的管理,就谈不上创新。”而中兴正是有了良好的管理机制,才能够在创新上实现持续领跑。
布局前沿 产学研协同是重要武器
据黄新明介绍,在创新战略和科学管理的双重支撑下,截至目前中兴通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20个研发中心,并有3万多名工程师专注于从系统到终端的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其中除了传统通信领域之外,在一些前沿领域,中兴通讯更是独辟蹊径,通过“合作创新”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新路。
黄新明表示,中兴通讯目前的“合作创新”主要是两种方式,一种是企业并购,另一种则是产学研合作。具体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中兴通讯从成立之初就有所涉足,但2009年成立中兴通讯产学研论坛以后才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截至目前,中兴通讯已经在无线、终端、网络业务安全、多媒体处理、电源技术、新材料、机器人和新能源等十大领域方面和国内众多优秀科研院所展开了全面的开发合作。“产学研合作可以说是中兴通讯在前沿技术领域进行探索的一个重要支撑。”据黄新明介绍,在VR领域,中兴通讯就和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所展开了合作,“这些合作得到了很好的成果、支撑了我们公司新产品的研发。”
黄新明称,通过产学研合作,中兴通讯成功解决前沿基础领域的研发较为薄弱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和高校院所联合设立的联合创新中,成功匹配了国家一些重大技术需求。“例如网络安全方面和浙大的合作,轨道交通方面和北京交大的合作等都为我们抢得了不少优势。”据他介绍,随着成果不断展现,目前中兴通讯在产学研方面投入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2016年的投入预计将超过3000万元,支持项目也会达到上百个的水平,而这些支持的项目中,除了中兴通讯擅长的传统通信领域之外,更多的是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VR、AR,甚至是新能源、新材料等跨界领域,其中商用无线充电等项目更是进入到了全面落地的阶段,这无疑意味着未来中兴通讯的创新驱动发展将会衍生出更多的想象空间。